不知道為什麼,總覺得自己似乎患了人群恐慌症,每過一陣子就要發作一次。發作時,不想和人講話,更不想和人接觸。其實說實在的,自己一個人也不會想要做什麼,就是希望一個人關在屋子裡,發呆、做些不花大腦的事,只要不要接觸到人就好。
最近,這樣狀況發生的頻率似乎有增高的趨勢,而且狀況越來越嚴重,發作時不只是朋友,甚至就連去買東西看到便利商店的店員都覺得煩。
為何人就要見面、就要講話呢?能不能只用文字溝通就好?總覺得跟人用口語溝通是一件很吃力的事情,如果能只用文字多好!
身邊的夥伴,也許最近你會發現打電話我不接也不回,跟我講話我有點不耐煩......抱歉!我實在無法控制我自己。我實在很怕和人講話。寫信給我吧!或者試著用msn跟我溝通,在現階段這會勢比較好的方法......
星期日, 7月 16, 2006
星期一, 7月 10, 2006
相機為何需要防手振?
最近買了一台新的數位相機,在選擇的階段,研究了一下時下流行的規格,發現「防手振」似乎已被列為許多相機的重要配備。
在各家大廠紛紛研發防手振技術的同時,個人認為這實在是一個無聊又多此一舉的發明。相機的發展並非一天兩天了,但是防手振技術似乎到了數位相機時代才莫名其妙的受到重視。
手振導致相片不清並非數位相機時代才有的現象,底片時代其實就有這個問題,但並不嚴重,因為這樣的問題其實可以透過手持相機姿勢的調整而大大改善。而單眼相機更可透過適度的調高快門速度減少可能的晃動。在姿勢方面,傳統相機必須透過觀景窗「瞄準」構圖,因此相機必須貼於眼睛處,無形中也形成了一個支點,拍攝時只要雙臂夾緊, 一般來說這樣的姿勢是相當穩固的,不太容易因手振而模糊。另外,按下快門時稍微閉氣一下,也有助於拍照的穩定度。
而現代的數位相機,LCD已逐漸取代底片機觀景窗的地位,有些品牌甚至直接取消了觀景窗的設計,形成了另類的「單眼相機」,即使仍然保留傳統觀景窗,但是其設計也越來越粗糙。不使用觀景窗,也使得拍照姿勢少了「臉」這個重要的支點,若雙臂又未夾緊,則拍照時相機幾乎可以說處於「懸空」的狀態,不晃也難。
其實防手振功能是沒有必要的,即使數位相機因必須透過LCD構圖,損是一個支點已為必然,但拍照時夾緊雙臂仍然可以增加穩定度,減少晃動問題。這樣一方面可以拍出更多好照片,一方面這樣好的習慣,在選購相機時,也可以選擇其他沒有防手振功能的相機,往往可以省下不少錢,或是增加其他功能喔!
在各家大廠紛紛研發防手振技術的同時,個人認為這實在是一個無聊又多此一舉的發明。相機的發展並非一天兩天了,但是防手振技術似乎到了數位相機時代才莫名其妙的受到重視。
手振導致相片不清並非數位相機時代才有的現象,底片時代其實就有這個問題,但並不嚴重,因為這樣的問題其實可以透過手持相機姿勢的調整而大大改善。而單眼相機更可透過適度的調高快門速度減少可能的晃動。在姿勢方面,傳統相機必須透過觀景窗「瞄準」構圖,因此相機必須貼於眼睛處,無形中也形成了一個支點,拍攝時只要雙臂夾緊, 一般來說這樣的姿勢是相當穩固的,不太容易因手振而模糊。另外,按下快門時稍微閉氣一下,也有助於拍照的穩定度。
而現代的數位相機,LCD已逐漸取代底片機觀景窗的地位,有些品牌甚至直接取消了觀景窗的設計,形成了另類的「單眼相機」,即使仍然保留傳統觀景窗,但是其設計也越來越粗糙。不使用觀景窗,也使得拍照姿勢少了「臉」這個重要的支點,若雙臂又未夾緊,則拍照時相機幾乎可以說處於「懸空」的狀態,不晃也難。
其實防手振功能是沒有必要的,即使數位相機因必須透過LCD構圖,損是一個支點已為必然,但拍照時夾緊雙臂仍然可以增加穩定度,減少晃動問題。這樣一方面可以拍出更多好照片,一方面這樣好的習慣,在選購相機時,也可以選擇其他沒有防手振功能的相機,往往可以省下不少錢,或是增加其他功能喔!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