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7月 11, 2008

專業的面具

這一陣子我們計畫為了明年度的調查公開徵求加掛題組。在廣發「英雄帖」之後,來了一堆千奇百怪的回應。下面就說三個比較扯的吧!
有位老師打電話來詢問,但連我們計畫的召集人是誰都不知道(連告訴他召集人的名字,他也沒聽過)。講到後來,我們嚴重懷疑他想在我們的問卷中放類似訪談的開放題目。
昨天有位博士生打電話來詢問,也是完全沒有概念,沒看過我們的資料就算了,也不知道我們是追蹤調查計畫。我甚至覺得他不是沒看清楚公告內容,就是自己的想像力太豐富,因為他居然以為是可以向我們申請子計畫(我想他沒說出口的是,問我們可以補助他多少錢)。
而今天,又一位老師來信,標題是「回覆加掛題組公告」但內容卻是問怎麼取得我們的資料,和能不能帶人來參觀;他想瞭解的內容居然還包括如何使用我們資料。
只覺得這些人怎麼這樣!做研究前連基本的文獻回顧都不做,看了公告就亂打電話,一點背景知識都不收集。講話的過程中夾帶著許多專有名詞,問代表性、問卷結構...但多講幾句,就會發現他們一點概念都沒有。
接觸調查資料四、五年了,這期間看了許多研究,也不時的會被許多人問到資料處理的問題。深入瞭解之後,其實我都對這些研究抱持懷疑的態度。因為許多學者對於資料本身的掌握度其實相當薄弱。在這樣的條件下做出來的研究,不管應用的分析方法再先進,結果其實都相當危險。這樣的研究結果即使符合預期,可能也只是瞎貓碰上死耗子。另外,這樣的結果其實也不適宜做為假設成立或否定的依據。
這些學者不知道資料性質的掌握的重要性嗎?我覺得他們是知道的。他們所不知道的是,自己並沒有把資料的掌握做得很好。其實,會開口問的人已經很有自知之明了,不過有些人開口問的態度仍然很輕蔑,並不覺得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知識;甚至不求甚解,只希望你把資料處理成他要的樣子給他。真不曉得他們的學生用這樣的態度寫論文時,他們會是怎樣的嘴臉?
總覺得這些學者其實只是活在大量專業名詞和title的面具之後,天馬行空的談理想、談理論,但對於面具與面具前面的真實世界是沒有交集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