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2月 18, 2014

資訊人員與資訊廠商的分工

我不是科班出身的資訊人員,所以,也許我不了解資訊工程師分工上是否有些潛規則?
對我來說,能做的盡量自己來。讓所有的軟硬體盡量都在掌握範圍中,這樣,我會比較安心。對我而言,廠商就是賣軟硬體給我,東西壞了叫修來收件而已。至於架設,安裝及維運我都不可能讓廠商插手。

最近,隔壁兩個單位的行徑實在讓我摸不著頭緒。
兩個單位最近都在積極的發展資料庫系統。
A單位完全將系統委外。單位內針對不同的部分安排了好幾位同仁「負責」。但說穿了,所謂的「負責」其實就是「負責叫」而已。這些同仁沒有一位有足夠的資訊知識。應該只能說就是一般的使用者吧!他們天馬行空的向廠商提需求,然後等著驗收,看廠商做出來的樣子是否符合他們的想像。系統的運作,當然也是要靠廠商維持了。於是,伺服器對廠商完全敞開大門。出任何狀況,「負責人」能做的,就只有「打電話」。

B單位感覺有點概念。他們意識到需要有幾個懂的人協助伺服器的運作,處理一些日常問題。甚至進行一些軟體開發及維護。所以,他們挪出了兩個缺額,聘了兩位資訊人員。但搞了半天,系統,網站仍然委外製作。甚至連最後網頁要移機上線,仍然要靠廠商親自跑一趟。

對A單位,我認為他們太輕忽資訊人員的重要性,過分向廠商傾斜了。自身沒有招架的能力,因此只能讓廠商與取予求。 更何況,資料庫中還存在機敏資料,但他們連基本的監督能力都沒有,對廠商只有一張保密合約約束。老實說如果廠商惡搞,根本就是死無葬身之地。

至於B,花大錢請了資訊人員,但感覺卻有點自廢武功。仍然向廠商敞開大門。大概好一點的是,廠商如有異常,發現得會比較快而已。

當然,我是局外人,無法真的對當事人講些什麼。只是看在眼裡,實在不知道是我的思想錯誤?還是人家狀況外啊!

星期六, 12月 13, 2014

別錯怪了單眼相機

從沒想過,我會寫這類將拍照技巧的文章。純粹只是不時的被問「為何我拍的照片都是糊的?」一時有感罷了。
我從來不敢說自己會攝影,但可能從小到大我拿的相機一直都比較大隻吧!所以,身邊的人常常都覺得我很厲害。團體中,我常常很自然的就成了當然的攝影師(當然,這個身分讓我躲掉了很多工作,我也樂在其中。)。但有時,簡單的一張大合照也要我出手,感覺真的有點走火入魔了一點。

其實拍照並不難,尤其是記錄性質的活動照片。只要拍得清楚,大概就及格了。如果能兼顧一些美感及故事性,那大概就是專業級了。我沒有資格談專業級的問題,所以,在這裡只談「清楚」。

拍照其實就是一種對光線的記錄。很多人都認為「單眼相機」拍出來的照片比較好看。的確!單眼相機有比消費型相機更大的鏡頭口徑,這代表著可以接受更多來自影像的光源。很多時候單眼相機的鏡頭同時也採用比消費相機鏡頭更好的光學材質及結構,這都將使單眼相機的成相較為優秀。而在數位相機時代,另一個關鍵點則在於感光元件!對於底片相機而言,消費型機種及單眼相機(在此不討論中大型相機)成相元件是相同的,但對數位相機而言,單眼相機較大的機身可以容許塞入更大的感光元件,這也將使得照片得以記錄得更細緻。因此,單眼相機對於拍出一張「好」照片而言,有著先天上的優勢。另一方面,單眼相機也可以讓使用者調整各種拍照的參數,讓使用者能夠更隨心所欲的變化出無限的可能。但這種可能對於完全不懂拍照原理的人來說,便是一種災難。

拍出一張清晰的照片不外乎「對焦準」,「相機穩」,及「測對光」。首先拍合照時,為了顧及前後排的人都要清楚,因此,光圈不能太小(至少5.6或再小一些(數字大一些))。光卻太大(數字越小)會造成景深太淺,導致只有對焦點那一排的人是清楚的。接下來,只要將對焦點放在中間的人臉上即可。
對焦的問題解決了。如果照片還是糊的,那問題就出在「手振」了。每個人手持相機的穩定度不一,每台相機的防手震功能也不一,因此很難說快門慢到什麼程度會「幌到」,但基本上,讓快門速度保持在60以上會是比較安全的,如果能在125或略快會更好。如果所在的場合光線比較暗,在不打閃光燈的狀態下無法保持上述的光圈和快門速度,則可試著調高ISO(感光度)。傳統上,感光度越高會使拍照的粒子變粗,雜訊增加;但現在的相機都有很不錯的處理技術,所以這部分已不是問題,大致來說ISO值2000以內應該都沒有什麼問題,有些相機甚至更高的ISO值都可以很漂亮。另外,姿勢也是相當重要的,手肘不要懸空,找一個支撐點(靠著桌子;或者將手臂夾緊,讓手肘靠著身體)。
最後,則是光線了。很多人都知道不要逆光拍照,這樣臉會黑。另外,盡量讓照片涵蓋區域的光線是比較平均的也很重要。有些人在陽光下,有些人卻在陰影處,這樣是很難拍出光線平均的照片的。
如果在會議的場合,背景包含了投影畫面,請以重點測光,並將測光點對在人物的臉上,這樣人才不會黑掉(但這樣的照片投影畫面會過曝(很亮)。如果想要拍出投影畫面和人物都清楚的照片,則對投影畫面測光,並強制以閃光燈對人物補光。閃燈的使用需要一些技巧,需要多練習。

講了這麼多,其實就是一句話,單眼相機有很好的體質,但要拍出一張好照片,請花點時間對上述的名詞有些基本的認識。否則的話傻瓜相機才是最好的選擇。

星期日, 11月 23, 2014

瘋狂的出差行程

結束了為期一週的北京出差行程。一週緊湊的工作,一覺醒來,還有點回不了神。
出發前,就有心理準備,這不是一次輕鬆的出差,畢竟4天要檢查超過3,500份問卷,時間壓力頗大。
第一天早上,與合作單位見面,實際討論進行的細節。得到了一個晴天霹靂的消息。原來,之前的email忘返都是虛應故事,他們幫我準備的,是最新一期的問卷,而我這次要看的那一期問卷「下落不明」!聽到這個消息,其實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精實的出差即將變成旅遊行程了;而憂的是,這趟來算是一事無成了,我回去要怎麼交代?
經過協商,這份工作只能等找到問卷後,請合作單位派人代勞完成了。由我訓練幾個種子教師,請他們協助帶領其他的工作人員。當然,現場操作變成遠端遙控,我的查核輔助系統也必須修改程序,一切商定,就回飯店改程式了,也請台北的同事幫忙更新伺服器上的資料。心理也想著,明天的教學結束後要如何安排。
就在晚間一切大致安排就緒後,傳來一個不知道是好還是壞的消息-「問卷出現了」!
當然,雙方都希望當面把這件事解決,免得日後遠端遙控橫生枝節。所以,旅遊行程又回到了精實的出差行程,而且平白無故地少了一天.......
接下來就十分精實了。早上九點上工,中午在地下室的員工餐廳隨便吃點東西,下午五點收工。晚上回飯店整理資料庫,調整當天發生的問題。合作單位也算是情義相挺,前兩天派了四,五個人協助我,最後一天看情形不對,一下子調了20人來幫忙,總算在最後一刻搞定了這三千五百多份問卷。
我的出差就這樣結束了。這趟的活動範圍就只有機場地鐵到飯店,飯店與合作單位間來回(走路五分鐘),搭地鐵到機場。而我的相機,就只是一個練身體的工具,從頭到尾沒有露面的機會。
感謝在北京工作的研究所同學在我上飛機前搭了一個多小時的車來陪我聊天,他鄉遇故友,算是我這趟最大的安慰了!也很高興聽到你的好消息。

星期一, 9月 29, 2014

今日的香港,明日的台灣?

香港爭民主佔中事件,受到國際的關注。由於中共的態度及警方的強力清場,身邊的朋友們也開始轉貼相關新聞,甚至出現「今日的香港,明日的台灣」這樣的論調。
我並不同意這樣的論調,因為台灣與香港存在著太多的不同。香港是殖民地,租借期限到了英國不得不歸還。而在當時的國際情勢下,還給中華人民共和國幾乎是唯一的選項。當香港回歸,香港的一切就變成了中國的內政,外人很難干預。尤其到這幾年,上海的崛起也削弱了香港的重要性,也降低了北京繼續維持香港獨特性的理由。但香港做為一個特別行政區,沒有武力,也沒有談判力量,希望爭取更多的民主無意狗吠火車。
而台灣完全不同。台灣做為一個實質獨立的國家,有自己的軍隊、貨幣、護照。雖然在外交上並不被多數國家「承認」,但國際社會也卻大多能意識到兩岸分治的事實。台灣社會的發展,正逐漸從民主走向民粹。在政府威權快速弱化的趨勢下,台灣不可能走上香港的道路。
明日的台灣若要變成今日的香港,首要條件,便是台灣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區。這可能還要看是如何「加入」的。如果是武力統一,那大概就別幻想了,台灣不但不會成為今日的香港,甚至可能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省而已。
若是「和平入夥」,台灣幾乎可定步上香港的後塵。當台灣自廢武功,讓軍隊穿上解放軍的制服,那不管先前談判要到了多少的權利,其實都是刀口上的魚肉,看人家何時要吃掉而已。我想,多數台灣人應該也有這樣的認識。因此維持現狀才會是主流民意。只要青天白日旗還在,台灣就不會成為今日的香港。

星期六, 6月 28, 2014

即將來臨的下一階段

長久以來,我一直追求著「不變」,但老天爺似乎永遠不讓我停歇,總是不斷提出各種難題讓我去面對。
忙了大半年,兩年一度的重點工作終於要告一段落了。但緊接著就必須面對又一位同事離職的窘境。轉眼一個運作了多年,充滿默契的team就只剩我一人了。耳我也被迫從原本做好自己的工作,到現在必須過問這個project的大小事。雖然這次同事離職,不會像先前那樣遇缺不補。但面對未知的新同事,和定位不清的計劃方向,真的十分令人茫然啊!

呈上去的文件,不論是行禮如儀的例行公事,或者是關乎未來方針的規劃,上司的回應都越來越少;不是如擬,就是改改無傷大雅的措辭及錯字。有時真的讓我很狐疑,是我跟上頭完全心有靈犀?還是其實上頭已經無心了?

對於這個工作的未來,老實講,我真的沒有把握。只能用被逐漸消磨的使命感撐一天算一天了。

星期五, 5月 02, 2014

可以不要鬧了嗎?

這一陣子,公共議題沸騰,從兩岸、核四、集會遊行權到勞工權益....,生活完全被街頭抗爭包圍。身邊的人談著自己的理念,也不乏熱血青年為了理念出錢出力。

曾幾何時台灣又退回到那個靠體制外抗爭求進步的年代?!

但我想,沒有人會同意現今的台灣社會和過去的威權時代是相同的。但為何表達意見的方式卻仍然只能用這樣體制外的手段呢?

以街頭運動塑造多數民意而決定公共政策是危險的。因為,無論在現場的是三十萬人、六十萬人,還是一百萬人,雖然看起來很壯觀,但以全國合格選民的角度而 言,這都是少數。我們無法確認這些站在街頭上的人背後到底代表多少民意。在街頭塑造的「主流民意」其實並沒有讓其他的聲音有公平的表達機會。「會吵的小還 有糖吃」這並不是民主!

也許有人會說,現今的執政黨已經失去民意,民調只有9%。但畢竟,民調只是一個「體制外」的小母體抽樣,不應該,也不能用來取代體制內的選舉投票。現今的執政黨,是台灣多數人民投票選出的。這樣的投票選舉,是人們授權執政黨可以在任期內行使權利。如果要提前收回,或者改變,也應該透過罷免或公投的方式處理。也許會有人認為罷免緩不濟急;公投法本身也有問題,根本不切實際。但別忘了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台灣多數人民透過選舉授權而制訂的遊戲規則。當事情發生了,「有些人」認為這樣的遊戲規則不好,就可以直接忽視,那要這樣的法令做什麼?
如果每一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意志判斷法令好不好,要不要遵守,這個國家要如何運作下去? 法律的基本原則之一「惡法亦法」!如果「有些人」認為制度不合時宜,請去修法。在民主代議制度下,如果沒有辦法修改,那就代表多數民意並不支持修改,請遵守。

服貿協議簽下去對台灣是利還是畢並沒有定論。核能發電對台灣到底是不是災難其實也不一定。但我確定的是,台北的街頭已經久無寧日了!回歸體制吧!我只想要一個平靜的生活。

星期三, 4月 30, 2014

十年

這是一個感覺很長的時間。但其實不知不覺的,也就過了。
星期五的晚上,又是一個加班到深夜的夜晚。走出辦公室的大門,在寒風中,我望著這棟大樓,突然發現到今年十月,我就在這裡進出十年了。想當初,來這裡上班只是因為同學臨時離職,基於人情,有點代打的性質。沒想到一頭栽進來也就待到現在了。
現在的我,幾乎已完全脫離了十年前的所學;公共行政,勞工政策都已恍如隔世。現在每天面對的就是問卷調查,資料處理,資料庫與程式設計。這是年,因為工作需要我精通了SAS軟體,也不再懼怕任何大型資料。因為工作需要,我跑去學了PHP, mySQL, JAVA,現在前兩者成為我吃飯的重要工具;JAVA算是一個失敗的投資,當初花了近一個月的薪水去上原廠認證課程,不過最後不但認證沒考過,整個概念也沒完全參透,大概只能勉強看得懂人家的程式碼而已,完全沒有獨立撰寫的能力。
這十年,我放棄了考公職的規劃,也認識到自己不是唸博士的料。
這十年,從小陪我長大的外公外婆相繼離開了我。陪我走過每個重要階段的米爺也離我而去。
我結了婚,買了車,買了房,也搬離了從小長大的生活圈。

有很多老朋友看到我,都說我沒什麼改變,但漠然回首,我似乎又已不是從前的我。

十年了!工作上無法突破。開始思考是否該轉換跑道,或者就在這裡終老?

這十年,我不斷思索著自己會是什麼樣子?但終究沒有答案。我還能有幾個十年思考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