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沒想過,我會寫這類將拍照技巧的文章。純粹只是不時的被問「為何我拍的照片都是糊的?」一時有感罷了。
我從來不敢說自己會攝影,但可能從小到大我拿的相機一直都比較大隻吧!所以,身邊的人常常都覺得我很厲害。團體中,我常常很自然的就成了當然的攝影師(當然,這個身分讓我躲掉了很多工作,我也樂在其中。)。但有時,簡單的一張大合照也要我出手,感覺真的有點走火入魔了一點。
其實拍照並不難,尤其是記錄性質的活動照片。只要拍得清楚,大概就及格了。如果能兼顧一些美感及故事性,那大概就是專業級了。我沒有資格談專業級的問題,所以,在這裡只談「清楚」。
拍照其實就是一種對光線的記錄。很多人都認為「單眼相機」拍出來的照片比較好看。的確!單眼相機有比消費型相機更大的鏡頭口徑,這代表著可以接受更多來自影像的光源。很多時候單眼相機的鏡頭同時也採用比消費相機鏡頭更好的光學材質及結構,這都將使單眼相機的成相較為優秀。而在數位相機時代,另一個關鍵點則在於感光元件!對於底片相機而言,消費型機種及單眼相機(在此不討論中大型相機)成相元件是相同的,但對數位相機而言,單眼相機較大的機身可以容許塞入更大的感光元件,這也將使得照片得以記錄得更細緻。因此,單眼相機對於拍出一張「好」照片而言,有著先天上的優勢。另一方面,單眼相機也可以讓使用者調整各種拍照的參數,讓使用者能夠更隨心所欲的變化出無限的可能。但這種可能對於完全不懂拍照原理的人來說,便是一種災難。
拍出一張清晰的照片不外乎「對焦準」,「相機穩」,及「測對光」。首先拍合照時,為了顧及前後排的人都要清楚,因此,光圈不能太小(至少5.6或再小一些(數字大一些))。光卻太大(數字越小)會造成景深太淺,導致只有對焦點那一排的人是清楚的。接下來,只要將對焦點放在中間的人臉上即可。
對焦的問題解決了。如果照片還是糊的,那問題就出在「手振」了。每個人手持相機的穩定度不一,每台相機的防手震功能也不一,因此很難說快門慢到什麼程度會「幌到」,但基本上,讓快門速度保持在60以上會是比較安全的,如果能在125或略快會更好。如果所在的場合光線比較暗,在不打閃光燈的狀態下無法保持上述的光圈和快門速度,則可試著調高ISO(感光度)。傳統上,感光度越高會使拍照的粒子變粗,雜訊增加;但現在的相機都有很不錯的處理技術,所以這部分已不是問題,大致來說ISO值2000以內應該都沒有什麼問題,有些相機甚至更高的ISO值都可以很漂亮。另外,姿勢也是相當重要的,手肘不要懸空,找一個支撐點(靠著桌子;或者將手臂夾緊,讓手肘靠著身體)。
最後,則是光線了。很多人都知道不要逆光拍照,這樣臉會黑。另外,盡量讓照片涵蓋區域的光線是比較平均的也很重要。有些人在陽光下,有些人卻在陰影處,這樣是很難拍出光線平均的照片的。
如果在會議的場合,背景包含了投影畫面,請以重點測光,並將測光點對在人物的臉上,這樣人才不會黑掉(但這樣的照片投影畫面會過曝(很亮)。如果想要拍出投影畫面和人物都清楚的照片,則對投影畫面測光,並強制以閃光燈對人物補光。閃燈的使用需要一些技巧,需要多練習。
講了這麼多,其實就是一句話,單眼相機有很好的體質,但要拍出一張好照片,請花點時間對上述的名詞有些基本的認識。否則的話傻瓜相機才是最好的選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