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步確定新家的地區,開始實質看房後,也開始準備出售舊家。
採取先賣後買策略的主要原因就是-沒錢!
我們手上的現金不多,一來不夠付頭期款;二來舊家還有貸款,如果舊家不先脫手就買了新家,收入負債比可能也無法讓我們貸到理想的額度。再加上房市低迷,銷售期普遍較長,因此在確定大致的區域後,就開始賣舊家了。
由於新家還沒有著落,所以我們並不急著賣;加上老婆是很怕被打擾的人,所以我們並不打算找太多家房仲賣。第一個接觸的房仲是親戚介紹黃色房屋的年輕美眉小綺。在電話談了幾次後,就約他來家裡看房子了。小綺帶著他的學長一同前來,小綺給人的感覺很誠懇,但也帶著稚嫩,雖然也做了好幾年房仲了,但感覺還是不太會介紹。雖然說這是小綺的案子,但洽談的過程中主要都是學長在講。學長感覺是個很精明的人,也是標準的業務;過程中不斷的說他們業績有多好,說他自己成交很多間,也快要升店長了。我們雖然沒有很喜歡這個學長,但看在親戚的介紹和小綺給人的感覺還不錯的份上,還是按照原計畫,和黃色房屋簽了半年專任約。
由於我們還住在舊家裡,老婆也不喜歡隨時可能有人進屋看房,所以我們只給仲介副鎖的鑰匙。約定只有星期六、日可以看房,且必須前一天先約;看房前我們會出門,同時也要求小綺或學長必須有一人陪同。接下來的日子裡,大概很規律的每個週末都會有三到四組看屋的客戶,小綺和學長也很規矩的依約帶看。但好景不長,大約四個月後,小綺離職了,接下來很長的一段時間我們由學長一人服務。可能我們並非學長開發的案子,也可能是我們跟這位學長頻率不對,接下來雙方的溝通變得沒有那麼順暢;比較臨時的看房增加了,看房完的回報也沒有那麼即時。
半年的專任約總共有兩次出價。但價格都與我們的底價差距甚遠,因此完全沒有實質談價。半年後,我們按照原有的規劃,與黃色房屋改簽一般約,並準備加入綠色房屋。
在此先轉個話題,聊聊仲介們的客戶開發。在我們的售屋資訊刊出後,信箱中開始出現了其他仲介的文宣。有些主打「驍勇善戰」,有些以溫情攻勢。不過由於我們是專任約,所以不論廣告多麼動人,我們也只能留做參考。不知道是不是仲介的教戰手則中認為「手寫」較具誠意,在這些文宣中也有不少手寫的信件。但也許是現實中已經太少寫字了,這些手寫信件的字跡大多慘不忍睹,有些還錯字連篇。老實講,如果不是對自己的字有十分自信,手寫信件不但沒有加分,只是自曝其短而已,我完全不會想把房子交給這樣的仲介賣。
另一個踩到我們地雷的行為,是我老婆接到了非委託房仲的電話。我和老婆都是極重隱私的人,雖然能體會房仲人員的業績壓力,但這樣未經我們同意使用個資我們是不能接受的。因此,打電話來的房仲,一律列入黑名單。另外,我們還會在電話中不斷逼問對方取得電話的來源,通常都會問得對方啞口無言。有一次,有個仲介被我們逼問到沒辦法了,就說是在PTT上面看到電話的,是公開資訊。我們也查證過,我老婆的確在學生時代因為辦活動的關係,有在PTT上留過這支手機號碼,但當時舊家根本不存在,PTT上也沒有留全名,因此就憑這樣能將電話與售屋結合起來,我們是懷疑的(其實我們懷疑電話是某個搞不清楚狀況的代班保全流出去的,不過我們並沒有證據,只是猜測而已)。而這隻電話似乎就放在了某個在房仲之間流傳的名單中,每過一陣子就會有不長眼的房仲打電話來挨罵。
在前面半年的時間裡,我們也搜集了不少綠色房屋仲介的名片。在排除了上述地雷後,我們選擇了一位沒有浮誇的文宣,只在信箱中投過幾次名片的阿福。第一次電話聯絡有點尷尬,他剛調離我們家附近的分店,到比較遠的門市服務,但他仍然願意回到原來的分店與我們見面。第一次洽談十分愉快,雖然沒有當場簽下委託,但走出店門後我們都一致決定「就是他了」。很快的,我們就和阿福簽了一般約,開始了黃綠聯賣的階段。
我們給兩家房仲的條件是完全相同的。但也許黃色房屋已經賣了半年,加上並非學長開發的客戶,所以接下來的半年裡,黃色房屋雖然仍維持固定每週二到三組客戶的帶看頻率,但整體而言較不積極,也沒有新的出價訊息。相較而言,阿福就顯得相當積極,除了基本的網站曝光和派報外,他也多次在他們的內部區域會議中推銷,吸引同事帶客戶看房。對於帶看的回報也都很及時。接下來的半年,又回到了假日出門閒晃讓仲介帶看的無限循環中。
在賣房即將進入第12個月時,黃色房屋的學長調到別區服務,把我們交給第三任仲介。也在不久之後,阿福帶來了舊家的下一任屋主。
買方是一個年輕人,年紀與我們當初買舊家時差不多,據說也是快要結婚了,在爸媽協助下買房。一開始出的價格其實也與我們的底價有段差距,但相較於之前的出價已經接近不少。因此我們願意出來談。雙方在綠色房屋的交屋中心「隔離偵訊」,不過當時雙方互有堅持,所以沒有多久就解散了,解散前仲介讓雙方短暫的見了面。但此時並沒有結束,接下來的日子,雙方店長來拜訪了兩次,努力溝通。也由於賣房和看房都有些時日了,我們對於未來的新家已有些想法,因此我們在價格上也做了一些妥協。就在雙方差距縮小的情形下,我們第二次來到了交屋中心被「隔離偵訊」,由於我們已將底線講的很清楚,阿福也很了解我們的想法,因此「偵訊」期間並沒有受到太多的為難。最後就在雙方店長的努力下成交了。
整體而言,這算是一次愉快的交易。雖然可能因為我們的談判技巧不好,最後的成交金額仍比預期稍低,但仍在可接受的範圍內。阿福的服務讓我們感覺很舒服,是很難得的房仲人員。而接下來的交屋與搬家,又是另一場硬仗了。
星期六, 8月 18, 2018
我的換屋之旅-尋覓
當有了搬家的想法,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該搬去哪裡?
先來講講對新房子的期待吧! 我沒有太多預算可以加碼,也不願增加太多貸款壓力,又只願接受十年以內的房子。另外,希望從2+1房升級成3房,從機械車位升級成坡道平面。在這樣的條件下,離開台北市似乎是唯一的選項了。
2013年啟動新家尋覓計劃。我第一個看的房子時三重的日建昇,當時會注意到這個案子,一方面是廣告,一方面是從台北這一側自行車道遠遠望去感覺還不錯。去看的時候還未完工,但已有實品屋了。現在對於產品本身已沒有太大印象,因為當初放棄的理由也不是房屋本身,而是環境;由於基地在三重的老市區,雖然生活機能方便,但宮廟也不少。而宮廟正是我們決定搬家的原因之一,因此很快地就決定放棄了。當時的代銷小姐也很乾脆,在我說明了不考慮的理由後,也就沒有繼續「糾纏」了。
在有了第一次經驗後,我們將注意力轉向重劃區。也由於我們夫妻都不喜歡麻煩人,又喜歡自己眼見為憑的個性,我們不再走進銷售中心,也沒有和房仲聯絡。我們開始到各大重劃區「散步」,偶爾在網站上看到有興趣的個案,就到附近走走。
重陽重劃區
這是我們第一個去逛的重劃區,區內的環境很滿意,但價格稍高。最大的問題還是交通,從這裡到公司的距離更遠,搭公車的時間都更長,而開車的話,尖峰時間不論上三重交流道或是走重陽橋進台北市感覺都很塞,並沒有解決舊家的交通問題。也因為交通問題,所以更遠的蘆洲就沒有繼續往下看了。
奇岩重劃區
當時看到新聞報導,覺得規劃不錯就跑去晃晃了。環境真的不錯,但新案的開價實在讓人嚇到吃手手,當然也就沒有下一步了。
林口新市鎮
由於公司離兩條高速公路都不遠,所以放棄三重後,就順著高速公路看林口了。林口雖然比三重更遠,但有好幾條蛙跳公車進市區,所以也就姑且看看。但最後還是敗在交通因素。
三峽北大重劃區
國道1號沿線沒有合適的地點,我們就把焦點轉到了國道3號。首先去逛的就是三峽的北大特區。老實說,我跟太太都非常喜歡北大特區,我們前後跑了好多次,幾乎整個區域的每條路都用雙腳走遍了,也鎖定了幾個社區,準備實際看房。甚至有一天,我刻意起個大早,特別在7:30前到臺北大學後門,從那裡出發,實際測試上班所需的時間;當時測試的結果都覺得在可接受的範圍內。而最後沒有進一步的原因,是我們測試了大眾交通工具........從公司到家,要轉2趟車,且非尖峰時間單程也要2小時,太可怕了。
其他
之後,我們也走訪過安坑、深坑及浮洲。安坑及深坑仍然是交通問題。浮洲雖然沒有捷運,但有火車站,交通感覺比較可以接受,但當時並沒有看到滿意的建案,所以就放棄了。
汐止
從小在信義區長大,也在南港工作了十幾年,但老實說,我從來沒有踏進汐止半步。逛了兩三年各大重劃區,也從來沒有想到汐止。直到有一天老媽不經意的問了一句「你們有考慮汐止嗎?」這才一語驚醒夢中人。
在汐止看的第一個建案是上東城,建案附近的環境覺還可以,雖然康寧街的交通有點擁擠,但湖前街、明峰街附近的感覺就不錯。但室內格局並沒有很滿意,所以暫時擱置。後來也看了明峰街上的仰大湖和迎東湖。仰大湖賣很多年了,也只剩下大坪數和露台戶,雖然面金龍湖景觀一級棒,價格也很漂亮,但總價過高,所以就不考慮了。而迎東湖不論格局、社區戶數及單純的公設都是我喜歡的,而最大的缺點就是高傲的sales,打從一開始就是一副「你買不起」的態度,令人不爽;另外一個缺點就是我喜歡的房型面對高速公路,噪音跟夜晚的光害令我無法接受。
回頭說說剛才擱置的上東城。在首次看房之後,我們其實到附近走過很多次,也帶爸媽看過,請他們提供意見。而最後被放棄的原因還是尖峰時間的交通。非尖峰時間從南港展覽館搭公車到附近只要十幾分鐘,其實很方便。但尖峰時間就差很多,我們有次下班時間從南港展覽館搭公車到金龍湖花了超過40分鐘,且一路因塞車的關係走走停停,公車非常晃,很不舒服。此後就徹底放棄了整個社后區。
接著就是汐科站及汐止站附近了。這個區域本身有交通上的優勢,雖然平面道路一樣很塞,但離兩條高速公路交流道都不遠;另外大眾交通工具有火車,公車也不少。這個區域我們關注過的建案有早安清境、合康東極、合康雲集、交響樂、敦美苑及哲人德林。前三個案子,雖然我比較喜歡那附近的街廓和生活機能,但因為離火車站太遠而出局。
交響樂的外觀十分有特色,第一次開車經過就吸引了我們的注意,但不知為何,我們兩個繞著社區走了一圈後,都沒有想要進一步的慾望,也許這就是緣分吧!敦美苑和哲人德林就在交響樂的對面,兩個案子也是隔壁巷子,在區位上其實差不多,硬要講的話,敦美苑的那條巷子比較深,所以離火車站會更遠一點。而在規劃上,哲人德林是一棟大樓,但一層9戶有點多;敦美苑則是一個U型的基地,分為三棟,地下室相連,但物管只設在其中一棟,感覺也有點怪。而室內格局部分,敦美苑的房型有老婆愛的前後陽台,及我在意的浴室開窗;而哲人德林沒有前陽台,廁所也都沒有開窗。我們陷入了這兩個案子的抉擇之中.......
先來講講對新房子的期待吧! 我沒有太多預算可以加碼,也不願增加太多貸款壓力,又只願接受十年以內的房子。另外,希望從2+1房升級成3房,從機械車位升級成坡道平面。在這樣的條件下,離開台北市似乎是唯一的選項了。
2013年啟動新家尋覓計劃。我第一個看的房子時三重的日建昇,當時會注意到這個案子,一方面是廣告,一方面是從台北這一側自行車道遠遠望去感覺還不錯。去看的時候還未完工,但已有實品屋了。現在對於產品本身已沒有太大印象,因為當初放棄的理由也不是房屋本身,而是環境;由於基地在三重的老市區,雖然生活機能方便,但宮廟也不少。而宮廟正是我們決定搬家的原因之一,因此很快地就決定放棄了。當時的代銷小姐也很乾脆,在我說明了不考慮的理由後,也就沒有繼續「糾纏」了。
在有了第一次經驗後,我們將注意力轉向重劃區。也由於我們夫妻都不喜歡麻煩人,又喜歡自己眼見為憑的個性,我們不再走進銷售中心,也沒有和房仲聯絡。我們開始到各大重劃區「散步」,偶爾在網站上看到有興趣的個案,就到附近走走。
重陽重劃區
這是我們第一個去逛的重劃區,區內的環境很滿意,但價格稍高。最大的問題還是交通,從這裡到公司的距離更遠,搭公車的時間都更長,而開車的話,尖峰時間不論上三重交流道或是走重陽橋進台北市感覺都很塞,並沒有解決舊家的交通問題。也因為交通問題,所以更遠的蘆洲就沒有繼續往下看了。
奇岩重劃區
當時看到新聞報導,覺得規劃不錯就跑去晃晃了。環境真的不錯,但新案的開價實在讓人嚇到吃手手,當然也就沒有下一步了。
林口新市鎮
由於公司離兩條高速公路都不遠,所以放棄三重後,就順著高速公路看林口了。林口雖然比三重更遠,但有好幾條蛙跳公車進市區,所以也就姑且看看。但最後還是敗在交通因素。
三峽北大重劃區
國道1號沿線沒有合適的地點,我們就把焦點轉到了國道3號。首先去逛的就是三峽的北大特區。老實說,我跟太太都非常喜歡北大特區,我們前後跑了好多次,幾乎整個區域的每條路都用雙腳走遍了,也鎖定了幾個社區,準備實際看房。甚至有一天,我刻意起個大早,特別在7:30前到臺北大學後門,從那裡出發,實際測試上班所需的時間;當時測試的結果都覺得在可接受的範圍內。而最後沒有進一步的原因,是我們測試了大眾交通工具........從公司到家,要轉2趟車,且非尖峰時間單程也要2小時,太可怕了。
其他
之後,我們也走訪過安坑、深坑及浮洲。安坑及深坑仍然是交通問題。浮洲雖然沒有捷運,但有火車站,交通感覺比較可以接受,但當時並沒有看到滿意的建案,所以就放棄了。
汐止
從小在信義區長大,也在南港工作了十幾年,但老實說,我從來沒有踏進汐止半步。逛了兩三年各大重劃區,也從來沒有想到汐止。直到有一天老媽不經意的問了一句「你們有考慮汐止嗎?」這才一語驚醒夢中人。
在汐止看的第一個建案是上東城,建案附近的環境覺還可以,雖然康寧街的交通有點擁擠,但湖前街、明峰街附近的感覺就不錯。但室內格局並沒有很滿意,所以暫時擱置。後來也看了明峰街上的仰大湖和迎東湖。仰大湖賣很多年了,也只剩下大坪數和露台戶,雖然面金龍湖景觀一級棒,價格也很漂亮,但總價過高,所以就不考慮了。而迎東湖不論格局、社區戶數及單純的公設都是我喜歡的,而最大的缺點就是高傲的sales,打從一開始就是一副「你買不起」的態度,令人不爽;另外一個缺點就是我喜歡的房型面對高速公路,噪音跟夜晚的光害令我無法接受。
回頭說說剛才擱置的上東城。在首次看房之後,我們其實到附近走過很多次,也帶爸媽看過,請他們提供意見。而最後被放棄的原因還是尖峰時間的交通。非尖峰時間從南港展覽館搭公車到附近只要十幾分鐘,其實很方便。但尖峰時間就差很多,我們有次下班時間從南港展覽館搭公車到金龍湖花了超過40分鐘,且一路因塞車的關係走走停停,公車非常晃,很不舒服。此後就徹底放棄了整個社后區。
接著就是汐科站及汐止站附近了。這個區域本身有交通上的優勢,雖然平面道路一樣很塞,但離兩條高速公路交流道都不遠;另外大眾交通工具有火車,公車也不少。這個區域我們關注過的建案有早安清境、合康東極、合康雲集、交響樂、敦美苑及哲人德林。前三個案子,雖然我比較喜歡那附近的街廓和生活機能,但因為離火車站太遠而出局。
交響樂的外觀十分有特色,第一次開車經過就吸引了我們的注意,但不知為何,我們兩個繞著社區走了一圈後,都沒有想要進一步的慾望,也許這就是緣分吧!敦美苑和哲人德林就在交響樂的對面,兩個案子也是隔壁巷子,在區位上其實差不多,硬要講的話,敦美苑的那條巷子比較深,所以離火車站會更遠一點。而在規劃上,哲人德林是一棟大樓,但一層9戶有點多;敦美苑則是一個U型的基地,分為三棟,地下室相連,但物管只設在其中一棟,感覺也有點怪。而室內格局部分,敦美苑的房型有老婆愛的前後陽台,及我在意的浴室開窗;而哲人德林沒有前陽台,廁所也都沒有開窗。我們陷入了這兩個案子的抉擇之中.......
星期日, 8月 12, 2018
我的換屋之旅-舊家
又是一年多沒在這裡寫文章了。這段時間,我把房子賣了,也買了新家(預售屋),算是不小的變化。因此,我準備接連著寫幾篇文章,記錄這段心路歷程。
既然是換屋,故事當然就要從舊家說起了......
七、八年前,因為結婚的關係,在爸媽的建議下,買了我人生中的第一間房子。由於這間房子已是過去式,因此以下簡稱舊家。
舊家坐落於台北市的老市區,距離爸媽家十分鐘車程的2+1房新成屋。社區是一個近30戶的小型社區,離捷運站、夜市都不遠,算是鬧中取靜,生活機能便利。社區雖然不大,但有個別緻的小花園,另外接待大廳、圖書室、會議室也都十分實用。
房子的設計當然請出了我二十多年的好友跨刀了。不過當時預算不多,沒有辦法讓他盡情發揮,可能也沒什麼賺頭,真是難為她了。不過,好朋友設計出來的東西真的沒話說,我和老婆都很喜歡這個舊家。也因此,這個換屋的決定與室內無關,幾乎完全來自外部。
社區
小社區的優點就是寧靜、單純。但缺點就是負擔重。社區雖小,當該有的東西一樣沒少,硬體的部分電梯、車塔、發電機、保全系統、消防系統、公共空間樣樣都要維護;而軟體的部分保全、清潔、垃圾清運也都不可或缺。相較於大型社區,每個月繳的管理費比別人多不少,但能享受的服務卻少得可憐。
鄰居
我為何會知道上面這麼多事情?!因為我當過好幾次的社區委員。當然也就因此遇到了許多鄰居的問題。社區戶數少,但算一算也住了有百人。大家來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背景,仍然難免產生衝突。 社區小的缺點就是,少數人的聲音「佔比」卻很高,很難被稀釋忽略。
自己第一次當委員時,就遇到了抽菸的問題。樓下的鄰居抱怨樓上鄰居的煙味傳到他家(我沒寫反),要求管委會處理。但委員盡力溝通了,樓上鄰居沒有在廁所抽菸,也沒將煙灰、煙蒂往樓下丟,後來樓上的鄰居只在陽台、社區外抽菸,但樓下還是不滿意,要求全社區禁菸,但管委會實在無法規定在自己家內不能抽煙!後來樓下鄰居有親人因病過世,更認為樓上的煙味要負一定責任。兩家人徹底鬧翻,紛紛賣房子搬家走人。
再來是公德心問題了。社區有位承租戶,進出總是大力甩門,公共區域照明永遠全開。每次溝通,總是一副來吵架的樣子,我行我素。也曾有另外一位承租戶,車子亂停、煙蒂亂丟、喝醉了睡在大廳,怎麼講都講不聽。另外,社區許多住戶都把私人物品放在公共區域。門外有鞋櫃已經不稀奇,甚至有幾層樓,電梯門一開就可以看到滿地的鞋子;逃生梯、大廳角落、地下室也都有不少私人物品散落。而小社區的人情味有很難讓人公事公辦的強力執法。
最後的問題則是鄰居。社區中絕大多數的鄰居都相處愉快,大概唯獨一戶敬謝不敏。 這戶人家夫妻都是高級公務員。也許當官當慣了,在我第一次當主委時,他們就留過便條紙給我,説有需要的話,他們可以給予「行政指導」。我是科班出生,知道什麼是行政指導,我也住過很多中大型社區,知道社區事務該如何處理,因此完全沒搭理他。接著,下一屆他們也加入了管委會。也開始提了許多的不同意見。而導火線是在一次會議上,他直接對我拍桌大小聲,這徹底惹怒我了,但我並不想與她衝突,之後我就辭了主委。往後的日子雖然我又陸續當了兩、三屆委員,但她沒有再出席過社區的會議,即使遇到,我們也不再有交集。但她仍然在背後指指點點,透過其他住戶傳達他對社區的建議。
聽說我把房子賣掉後的那次社區會議,她出現了,也當選了委員........
小社區的另一個缺點就是經費捉襟見肘,雖然有一定數額的存款基金,但為了長遠發展,仍努力希望維持每年能有盈餘。因此,很多東西只能自己來,或者想辦法卡油。監視器系統主機壞了,想辦法自己修、自己重建系統。垃圾清運請不起民間清運公司,只能凹保全去追垃圾車。雅緻的庭園沒錢請園藝,只能逐漸淪為熱心鄰居的開心花園。颱風天徹夜不眠檢視社區漏水情形,和鄰居衝進電梯機房搶救進水問題。台電半夜施工,配合熬夜監工。甚至有一年因上面那位高官鄰居的堅持,撤除了機電維護廠商,水塔馬達壞掉一組臨時找不到人修,只能每天半夜巡水塔,人工維持運作。
這些年來親力親為這些事情真的讓我有不少「長進」,但這並非我心中理想的社區型態。
雖然講了這麼多社區不好的地方,但很幸運的。社區遇到了好的物管公司經理及保全大哥。物管公司經理額外協助社區處理帳務及跑腿工作,減少了委員的負擔。保全大哥做了許多年,已經把社區當自己家了,打掃、澆花、到垃圾都主動協助。有時對於專用垃圾袋的斤斤計較程度比委員還龜毛;小東西壞了,也自動想辦法幫社區處理。保全大哥唯一的毛病大概就是常睡過頭遲到,這點倒是讓部分住戶有所微詞。
講完了社區內的問題,該講外部了。由於地處台北老市區,附近宮廟不少,老住戶們也比較鄉土,法治觀念較為缺乏。宮廟活動、傳統習俗總是按照習慣走,對於重視法治的我和老婆來說,實在無法忍受如此的隨性。另外,住家附近有個老字號的小吃店,總愛在半夜炸油蔥酥,三不五時被那濃郁的「香味」嗆醒也十分困擾。
最後就是通勤了。我和老婆一起上班。從舊家到公司,不塞車20分鐘可達,看似很完美。但實際上卻永遠都在塞車,大部分的時候大概要40到50分鐘,也遇過好幾次超過90分鐘的。加上大眾交通工具無法直達,多次轉乘更耗時。這樣的交通條件,使得夫妻兩個的時間互相影響,平時無妨,但一旦其中有人需要加班另一人就必須留下來等,難免互相牽制。
綜合上述眾多問題,我們決定捨棄萬般捨不得的舊家,尋求另一個開始。
待續......
既然是換屋,故事當然就要從舊家說起了......
七、八年前,因為結婚的關係,在爸媽的建議下,買了我人生中的第一間房子。由於這間房子已是過去式,因此以下簡稱舊家。
舊家坐落於台北市的老市區,距離爸媽家十分鐘車程的2+1房新成屋。社區是一個近30戶的小型社區,離捷運站、夜市都不遠,算是鬧中取靜,生活機能便利。社區雖然不大,但有個別緻的小花園,另外接待大廳、圖書室、會議室也都十分實用。
房子的設計當然請出了我二十多年的好友跨刀了。不過當時預算不多,沒有辦法讓他盡情發揮,可能也沒什麼賺頭,真是難為她了。不過,好朋友設計出來的東西真的沒話說,我和老婆都很喜歡這個舊家。也因此,這個換屋的決定與室內無關,幾乎完全來自外部。
社區
小社區的優點就是寧靜、單純。但缺點就是負擔重。社區雖小,當該有的東西一樣沒少,硬體的部分電梯、車塔、發電機、保全系統、消防系統、公共空間樣樣都要維護;而軟體的部分保全、清潔、垃圾清運也都不可或缺。相較於大型社區,每個月繳的管理費比別人多不少,但能享受的服務卻少得可憐。
鄰居
我為何會知道上面這麼多事情?!因為我當過好幾次的社區委員。當然也就因此遇到了許多鄰居的問題。社區戶數少,但算一算也住了有百人。大家來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背景,仍然難免產生衝突。 社區小的缺點就是,少數人的聲音「佔比」卻很高,很難被稀釋忽略。
自己第一次當委員時,就遇到了抽菸的問題。樓下的鄰居抱怨樓上鄰居的煙味傳到他家(我沒寫反),要求管委會處理。但委員盡力溝通了,樓上鄰居沒有在廁所抽菸,也沒將煙灰、煙蒂往樓下丟,後來樓上的鄰居只在陽台、社區外抽菸,但樓下還是不滿意,要求全社區禁菸,但管委會實在無法規定在自己家內不能抽煙!後來樓下鄰居有親人因病過世,更認為樓上的煙味要負一定責任。兩家人徹底鬧翻,紛紛賣房子搬家走人。
再來是公德心問題了。社區有位承租戶,進出總是大力甩門,公共區域照明永遠全開。每次溝通,總是一副來吵架的樣子,我行我素。也曾有另外一位承租戶,車子亂停、煙蒂亂丟、喝醉了睡在大廳,怎麼講都講不聽。另外,社區許多住戶都把私人物品放在公共區域。門外有鞋櫃已經不稀奇,甚至有幾層樓,電梯門一開就可以看到滿地的鞋子;逃生梯、大廳角落、地下室也都有不少私人物品散落。而小社區的人情味有很難讓人公事公辦的強力執法。
最後的問題則是鄰居。社區中絕大多數的鄰居都相處愉快,大概唯獨一戶敬謝不敏。 這戶人家夫妻都是高級公務員。也許當官當慣了,在我第一次當主委時,他們就留過便條紙給我,説有需要的話,他們可以給予「行政指導」。我是科班出生,知道什麼是行政指導,我也住過很多中大型社區,知道社區事務該如何處理,因此完全沒搭理他。接著,下一屆他們也加入了管委會。也開始提了許多的不同意見。而導火線是在一次會議上,他直接對我拍桌大小聲,這徹底惹怒我了,但我並不想與她衝突,之後我就辭了主委。往後的日子雖然我又陸續當了兩、三屆委員,但她沒有再出席過社區的會議,即使遇到,我們也不再有交集。但她仍然在背後指指點點,透過其他住戶傳達他對社區的建議。
聽說我把房子賣掉後的那次社區會議,她出現了,也當選了委員........
小社區的另一個缺點就是經費捉襟見肘,雖然有一定數額的存款基金,但為了長遠發展,仍努力希望維持每年能有盈餘。因此,很多東西只能自己來,或者想辦法卡油。監視器系統主機壞了,想辦法自己修、自己重建系統。垃圾清運請不起民間清運公司,只能凹保全去追垃圾車。雅緻的庭園沒錢請園藝,只能逐漸淪為熱心鄰居的開心花園。颱風天徹夜不眠檢視社區漏水情形,和鄰居衝進電梯機房搶救進水問題。台電半夜施工,配合熬夜監工。甚至有一年因上面那位高官鄰居的堅持,撤除了機電維護廠商,水塔馬達壞掉一組臨時找不到人修,只能每天半夜巡水塔,人工維持運作。
這些年來親力親為這些事情真的讓我有不少「長進」,但這並非我心中理想的社區型態。
雖然講了這麼多社區不好的地方,但很幸運的。社區遇到了好的物管公司經理及保全大哥。物管公司經理額外協助社區處理帳務及跑腿工作,減少了委員的負擔。保全大哥做了許多年,已經把社區當自己家了,打掃、澆花、到垃圾都主動協助。有時對於專用垃圾袋的斤斤計較程度比委員還龜毛;小東西壞了,也自動想辦法幫社區處理。保全大哥唯一的毛病大概就是常睡過頭遲到,這點倒是讓部分住戶有所微詞。
講完了社區內的問題,該講外部了。由於地處台北老市區,附近宮廟不少,老住戶們也比較鄉土,法治觀念較為缺乏。宮廟活動、傳統習俗總是按照習慣走,對於重視法治的我和老婆來說,實在無法忍受如此的隨性。另外,住家附近有個老字號的小吃店,總愛在半夜炸油蔥酥,三不五時被那濃郁的「香味」嗆醒也十分困擾。
最後就是通勤了。我和老婆一起上班。從舊家到公司,不塞車20分鐘可達,看似很完美。但實際上卻永遠都在塞車,大部分的時候大概要40到50分鐘,也遇過好幾次超過90分鐘的。加上大眾交通工具無法直達,多次轉乘更耗時。這樣的交通條件,使得夫妻兩個的時間互相影響,平時無妨,但一旦其中有人需要加班另一人就必須留下來等,難免互相牽制。
綜合上述眾多問題,我們決定捨棄萬般捨不得的舊家,尋求另一個開始。
待續......
訂閱:
文章 (Atom)